"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,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巨變,城市化又使大量農業人口向城市流動。未來的農業、農村、農民,將是什么樣的?在剛剛出版的《后院:發展什么樣的農業》一書中,中國農業大學教授、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,正在試圖以更通俗的方式,探討現代化進程中,傳統農業的轉型之路。近日,新京報記者對話朱啟臻,探討鄉村振興時代、農業現代化推進中,農業農村的未來圖景。

朱啟臻新書《后院:發展什么樣的農業》。朱啟臻,中國農業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,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,著有《留住美麗鄉村》《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》《生存的基礎》等。受訪者供圖
新京報:《后院》并非一本專業著作,而是一本通俗讀物,作為三農領域的專業學者,為何要寫這樣一本書?
朱啟臻:寫《后院》的一個初衷就是想告訴大家什么是農業,農業有什么樣的特殊性。農業似乎是大家都熟悉,但又十分復雜的領域,很多人憑著自己的想象講農業、實踐農業和理解農業政策,結果常常遭受挫折,失敗后還不知道導致失敗的原因,出現了屢敗屢戰的現象,我把它叫做“看不懂圖紙就施工”。面對這種現象,感覺到有義務把自己多年對農業的思考寫出來。因此,《后院》要傳達給讀者的,就是農業到底是什么,農業有什么樣的性質和特點,如何把握農業的規律,選擇正確的農業發展道路,避免犯顛覆性錯誤。
新京報:作為專業學者,你在這本書中,又是從怎樣的角度去闡述農業呢?
朱啟臻:《后院》重點講述了三種關系:農民與農業關系,農業與政府關系,政府與農民關系。
從農業的自然屬性看,農業對象具有生命性、季節性、周期性、風險性等,這決定了農戶經營的適應性和不可替代性,堅持農民農業生產主體地位,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。從農業社會功能視角去看,農業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,政府對農業則有天然的責任,這也是政府支持農業與保護農民利益的依據。在未來,更需要解決的,是應該支持誰,支持什么等問題,以此提高國家支持農業的有效性。
農業生產與鄉村的關系,也是當前農業發展中,非常重要的問題,目前實踐中,存在農業生產發展與鄉村建設兩張皮的現象。一方面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,另一方面由于不理解農業與鄉村的關系,存在大量類似“拆村并居”等消滅鄉村的行為,抵消了發展農業的努力,影響和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,削弱了國家可持續農業能力,直接威脅國家農業安全。因此,通過探討,厘清農業與鄉村的關系,對形成鄉村振興的全社會合力具有重要意義。
新京報:農業作為第一產業,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,和傳統時代農業的地位完全不同,怎么看待這種變化,如何重新定位農業?
朱啟臻:農業的地位高低從來就不是靠占GDP比重來衡量的,哪怕未來農業創造的財富占總財富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,農業的地位也不會發生變化。因為無論社會多發達,人們多富有,人都要吃飯,這個事實是永遠不可改變的。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,社會越發達,人們的生活水平越高,農業的地位就越高,從事農業的人就越會受到社會尊重。否則,沒有強大的農業實力做保障,再多的財富都是零。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,未來農民數量會大幅度減少,農業在GDP的比例會持續下降,但農業的地位和農民的社會地位會得到顯著提升。中央提出要把農業變成有吸引力的產業,把農民變成受羨慕的職業,就是由農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。
新京報:在今天,還有大量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戶生產模式,這和具有現代特征的家庭農場、農業合作社等新興經營主體是怎樣的關系?兩者之間是否有矛盾?
朱啟臻:這也是我在《后院》中著重闡述的問題,理論和實踐反復證明了一個道理:農戶是最適應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,沒有之一,這是農業特點和家庭特點所共同決定的。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帶來災難性后果。由于對農業特點、性質缺乏必要的理解,面對農戶經營存在的問題,實踐中很多所謂創新大多是違背規律的,因此失敗是不可避免的。
農視野,
農戶經營真的過時了嗎?朱啟臻:農戶經營有無限的生命力#鄉村建設#鄉村產業#專家視點 @農視野 @全球鄉村產業研究
視頻號
新京報:怎樣才能找到符合農業規律又適應現代生產方式的發展模式呢?
朱啟臻:正確的做法是在尊重農戶經營基礎上的創新。就像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和推動的那樣,在鄉村振興中,突出培養兩類主體,家庭農場和合作社。家庭農場定義很簡單,就是指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的經營單位,于農戶來說,依然是自己給自己勞動。與小農戶不同的是,家庭農場通過特色農業、融合農業和適度規模農業,可以為農民提供充分就業,讓農民獲得較高的農場經營收入。家庭農場有很多優點,其中最大的戰略意義或優勢,在于可以為國家培養穩定的高素質農民,農民與土地的密切關系是家庭農場的穩定性特征,培養農民對土地的感情,為農業后繼者的培養提供制度保證,老子干不動了,兒子接著干,這樣,穩定的高素質農業生產者隊伍才能得以形成。有了這樣一支隊伍,國家的農業安全才有保障。
農視野,
中國發展家庭農場現實嗎?朱啟臻: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的基本組織形式#家庭農場#鄉村產業#專家視點@農視野 @全球鄉村產業研究
視頻號
新京報:在今天,職業農民、雇工農業現象已經較為普遍,一直有學者認為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,你認為這會是未來農業的模式之一嗎?
朱啟臻:有人崇尚雇工農業,雇工農業最大的問題,不僅在于成本風險,還在于不可能形成穩定的農業勞動者,進而導致農業的短期行為和農業勞動力后繼乏人。可以看出,家庭農場就是擴大版的農戶,與農戶經營一點也不矛盾,而且是農戶經營發展的必然結果。家庭農場也會存在諸多問題,要通過更高級的組織形式來解決,合作社就是這個把家庭農場和農戶聯合起來的高級組織形式。把眾多家庭農場聯合起來的合作社,所體現的正是規?;?、集約化、專業化、綜合化的現代農業方向。從農戶到家庭農場,再到合作社,組織形式有變化,但是都一以貫之地體現和尊重了農民主體地位。實踐中以排斥農民主體地位為特征的所謂創新,是違背農業規律的,鼓勵的多是農業生產的短期行為,追求眼前利益,因此是不可持續的。
農視野,
為什么農民合作社發展得不好?#農民合作社#鄉村產業#專家視點@農視野 @全球鄉村產業研究
視頻號
新京報:在今天,許多人對傳統的鄉村抱有特殊情懷,你認為這樣的情結或情懷,是怎樣產生的?
朱啟臻:鄉村情結是對鄉村的情感體驗,人們懷念鄉村,是因為鄉村曾經給人們提供了諸多美好的記憶,也在于人們曾經為鄉村建設付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。利用鄉村情結,可以匯集巨大的鄉村振興力量。事實上,不少鄉村就是在具有濃厚鄉土情結的“鄉賢”努力下實現振興的。但是我們必須看到,鄉村振興不能僅僅靠鄉土情懷,而是要從理論上認識鄉村的存在與農業發展的關系,并從制度上給予保障。這也是寫作《后院》的主要目的之一。
新京報:振興鄉村,重建鄉村,是當前社會的大趨勢和熱點。這其中有許多學者持樂觀態度,但也有學者表示擔憂,縱觀國外,現代化進程中,農業仍在,但鄉村消失的例子也不少。我們能否在現代化進程中,重建起一個完整的鄉村,那樣的鄉村,又該是什么樣的?
朱啟臻:鄉村正是為農業生產而誕生,并在適應鄉村生產中成長和發展,中國的農業生產與鄉村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。由于歷史的原因,有些鄉村既不適合農業生產,也不適合農民生活,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自然消失了,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而那些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鄉村就逐漸發展壯大了,并發展出一系列適應鄉村生產的功能,如多樣化的種植業、養殖業、特色農業、循環農業、豐富的手工業等,這些都是依存于村落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的。如果看不到鄉村的這些特殊價值,人為地消滅村落,會使鄉村產業遭到毀滅性破壞,如拆一處房子荒一片耕地,庭院經濟消失,循環農業破壞,鄉村手工藝失傳,傳統農業文化失去載體。更嚴重的是,違背農業特點的一些錯誤發展理念,把農業推向了不可持續的境地。發達國家的農業都在向中國汲取傳統智慧,中國只能把鄉村建設得更好,如果說什么樣的鄉村才是更好的鄉村,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看這個新建設的鄉村,是否更適合發展農業,而且是可持續的農業。
文章來源:新京報。由“中農富通”公眾號編輯整理。內容旨在提供更多行業資訊,如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