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詢策劃 ›
作者:
發布:2022-01-14 09:35:32
閱讀:124
四川省丹巴縣:中國最美麗鄉村、中國景觀村落、四川旅游強縣、四川省鄉村旅游標準示范縣
丹巴,地處川西北文化旅游經濟帶和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區,是嘉絨文化和東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中心,是以嘉絨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區,素有“美人谷”“千碉之國”“中國最美麗鄉村”“嘉絨文化之都”等美譽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體制機制新
(1)將全域旅游作為縣域經濟和民生的“優先工程”,在黨代會、人代會、政協會等重大會議上予以重點強調。
(2)建立縣四大班子統籌推進機制和文旅發展黨政“一把手”主抓制,并作為一把手經濟考核的“首要問題”。
(3)建立全域旅游部門意見征詢機制,實現共推全域旅游產業發展。
(4)建立全域旅游規劃優先制,凡涉及旅游的項目、工程、集鎮、設施等規劃建設前,均優先制定旅游規劃,各類規劃在與旅游規劃進行多規合一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業態融合深
(1)大力推進文、農、藝、康、研、工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,開發各類旅游+產品48項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公共服務細
(1)成立丹巴縣民宿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民宿發展辦公室,出臺《丹巴縣民宿提檔升級細則》和《丹巴縣民宿管理辦法》等,建立美人谷民宿發展聯盟,推出一站式服務保障,促進民宿業健康持續發展。
蕓途卡曼屋精品民宿,丹巴縣委宣傳部供圖
——產業富民實
(1)先后帶動了近6萬人參與旅游產業發展,旅游直接從業人員年均增收達2萬元左右,全縣群眾因旅受益達70%以上。旅游業已經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產業、鄉村振興希望產業、群眾致富陽光產業。丹巴產業富民新路徑事跡,被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四川日報》等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品牌影響大
(1)注重內外宣傳和旅游營銷,對內整合媒體資源,有效利用州、縣媒體平臺及合作的媒體資源,圍繞丹巴縣“三大品牌”加強對內宣傳力度,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。同時,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,采取節會活動、戶外展示、線上推廣、媒體合作等方式不斷強化對外營銷,不斷擴大“中國最美鄉村”的品牌影響力及市場吸引力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提升技能 激發農業發展致富能量
2021年10月9日,丹巴縣舉辦了2021年高素質農民農業技能服務型與農業專業生產型培訓班,來自全縣12個鄉(鎮)從事農業生產、經營、服務的農民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96人參加培訓。此次培訓內容涉及綜合素養課、專業能力課、以及能力拓展課學習。
學習蔬菜栽培技術、了解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、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、提高動物疫病防控技術;觀摩現代農業產業園區、聆聽鄉村振興大講堂、到生產現場與專家一對一交流……每年一到農閑,丹巴縣都會如火如荼地開展高素質農牧民培訓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近年來,以滿足農牧民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,圍繞促進農牧產業興旺目標任務,丹巴縣積極動員、精心組織,提升教育培訓質量,加強條件能力建設,壯大高素質農牧民隊伍。堅持把提升農牧民的能力素質,激發農牧民自身的能量,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,結合鄉(鎮)、村換屆選舉,強化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,把一大批群眾公認、思想文化道德素質高、致富能力強、帶動作用大的人選進了村級班子,使基層組織成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戰斗堡壘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”。該縣大力加強農戶勞動力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,促進勞務輸轉由“體力型”向“智力型”轉變。各個產業基地以訂單的方式與當地合作社進行合作,指導每個村種植技術,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實現“培育一人、致富一家、帶動一片”的綜合效益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同時,組織優秀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到發達地區學習考察,促使他們轉變觀念、增長才干、拓寬眼界思路。按照“實際、實用、實效”的培訓原則,采用農牧民需要什么、就辦什么班的訂單式培訓方式,通過課堂講授與田間示范相結合、群體講解與重點培訓相結合、科普推廣與針對性培訓相結合,組織實施農牧民培訓、勞務技能培訓、農村適用技術培訓等活動,切實加大了對農牧民基本技能和實用技術的培訓力度,提高了群眾自力更生、自我解困的能力,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統攬全域旅游 迸發經濟增長活力
——旅游創建全域聯動
州、縣高度重視,甘孜州委委派一級巡視員任組長的督導組,常駐該縣開展督導工作;縣上成立了以縣委書記和縣長為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,抽調精干人員組建創建辦;制定完善《創建工作方案》和任務清單,任務落實到點到人;納入目標考核,出臺激勵和監督考核辦法,形成以創建工作為抓手、以全域旅游發展統籌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。每年安排500萬元的旅游發展專項資金、800萬元以上的營銷資金,累計整合各類項目40多個、資金5億元,開展創建工作;縣“兩會”將旅游業定位為縣域經濟主導產業,并出臺系列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;編制了《全域旅游發展規劃》,以此為統籌,推進多規合一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通過科學編制全域旅游規劃和實施,不斷補齊全域旅游建設短板,完善全域功能,優化城鎮管理和建設空間布局,實現產業融合發展、旅游出入大環境路網建設、綠色交通、智慧城市等有機結合,使功能區相互交織、相互融合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品牌建設全域提升
經過歷年不懈的努力和創建提升,現有以梭坡鄉莫洛村為代表的國家級傳統村落19個;國家地質公園1個;國家AAAA級景區1個(甲居藏寨景區),國家AAA級景區2個(中路景區、梭坡景區);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(丹巴美人谷旅游度假區);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(墨爾多山風景名勝區);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(墨爾多山自然保護區、莫斯卡自然保護區);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(甲居鎮甲居二村、墨爾多山鎮基卡依村);天府旅游名鎮1個(甲居鎮);省級鄉村旅游重點鄉鎮1個(甲居鎮);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;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,省級非遺項目4個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近年來,該縣先后榮獲“中國最美麗的鄉村“”中國景觀村落“”四川旅游強縣“”四川省鄉村旅游標準示范縣”等榮譽,列為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和嘉絨文化、康巴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。“丹巴嘉絨藏族風情節”被評為“四川十大名節”,并獲得國家文化部“群星獎”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設施服務全域優化
整合資金5億多元,補齊短板弱項,進一步完善基礎和配套設施。其中,丹巴出入境國省干道完成或正在實施提檔升級,縣境內主要核心景區旅游公路完成油路改造,基本形成了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。
同時,不斷加大旅游環境綜合整治,建立健全部門聯合執法監管機制,成立旅游巡回法庭、旅游警察,健全線上線下投訴處理機制,涉旅投訴處理滿意率達100%;大力倡導并實施“雙心”服務行動,建立了旅游志愿者服務體系,常態化開展講解、導游、志愿服務;成立了景區應急救援隊,定期舉行消防安全、應急事件處置、醫療救援等演練。幾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旅游負面影響事件。在2021年“五一”、國慶期間,像親人一般關懷未入住游客,兩度出現感動全網的正面輿情,受到央視關注報道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涉旅產業全域融合
深入推進嘉絨文化、東女文化、紅色文化、康巴文化與山水、田園、村寨的深度融合,形成了以甲居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特色景區。與此同時,大力發展紅色研學、農耕研學、古建筑研學、康養研學等新業態,初步形成了“全域、全時、全齡”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集群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(1)文旅融合:活態展示嘉絨藏族非遺文化,推出土陶制作、木版畫制作、印制經幡、手工藝刺繡,觀摩藏式釀酒技藝等體驗項目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(2)農旅融合:相繼建設美人脆蘋果產業園、丹巴農業科技示范基地、丹東鎮中草藥產業園、四畝田園微田園綜合體,大力發展雪菊、玫瑰、蘋果、櫻桃等特色農業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藏香豬,圖片來源于網絡
(3)藝旅融合:研究推廣“嘉毪絨”產品、丹巴刺繡等特色旅游商品,先后成立非遺文創館、曹勇畫室等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(4)康旅融合:建設美人谷旅游度假區、森林康養人家、特色民俗集群等綜合康旅產品體系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(5)研旅融合:依托紅五軍政治部舊址、藏民獨立師師部遺址等紅色遺址、四川省森林自然教育基地和丹巴登龍云合研學基地,打造民俗文化、紅色文化、自然教育研學的天堂。
(6)工旅融合:打造優質釀酒葡萄種植面積1.2萬余畝,丹巴康定紅葡萄酒旅游觀光工廠和康定紅美人谷酒莊,年釀造和洞藏酒窖儲藏能力逾萬噸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丹巴葡萄酒山洞酒窖,圖片來源于網絡
——旅游成果全民共享
全縣群眾參與旅游、支持旅游的積極性高、氛圍濃,2015-2020年,丹巴縣旅游接待人數從75萬人次增長到300萬人次,年均增長超過60%;旅游綜合收入從7億元增長到33億元,年均增收近70%;2020年,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37,旅游經濟的發育度位列川西高原各市縣前列。全縣現有民居接待戶481戶,床位2萬余張,旅游直接從業人員年均增收達2萬元左右,全縣群眾因旅受益達70%以上。旅游業已經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產業、鄉村振興希望產業、群眾致富陽光產業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
注: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,僅供學習、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處理。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,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沖突時,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。
推薦新聞